實驗室通風的目的是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減少人員暴露在危險空氣下的可能。通風系統可以分為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其中機械通風又可以分為全面通風和局部通風。
實驗室通風系統的基本組成包括通風末端設備(如通風柜、萬向排煙罩等)和通風管路系統(包括風機、風管、風閥等)。
需求分析:明確實驗室的類型、實驗內容、實驗設備、實驗人員數量等因素,以確定通風系統的具體需求。
系統選型:根據需求分析結果,選擇合適的通風系統類型,如定風量系統、雙風量系統、變風量系統等。
管道設計:設計通風管道的布局、管徑和材質等,確保氣流順暢、阻力小、易于維護和清潔。
設備選型:選擇適合的通風設備,如排風機、送風機、過濾器等,并確定其數量、位置和安裝方式。
控制系統設計:設計通風系統的控制系統,包括風量調節、溫度濕度控制、報警與監測等功能,以實現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實驗室的換氣次數應不小于6次/小時,具體排風量需根據實驗室的類型、排風設備數量、工作時間、管道長度及室內外溫差等因素綜合確定。
常見的通風方式包括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自然通風適用于面積較小、實驗時間不長且無毒害氣體產生的實驗室;而機械通風則更適用于實驗面積大、實驗時間長且會產生有害氣體的實驗室。
每個排風裝置設獨立的排風機;同一個實驗室內相同使用性質的排風裝置可合用一個排風系統,但一個系統內合并設置的實驗室通風柜不宜多于4臺;不同樓層的通風柜不宜合用排風系統。為平衡室內外壓差,避免出現負壓過大的情況,實驗室在設計時需要規劃補風系統。補風量一般為排風量的70%,補風分為自然補風和機械補風。通過局部排風和整體通風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實驗室的全面通風。
PCR實驗室需要特別注意氣流組織和壓力梯度,以防止交叉污染。實驗室各區氣流組織采用上送下排方式,排風口下邊沿距地面不宜低于0.1m。
這些要點提供了實驗室暖通通風系統設計的基本框架,通過科學的設計和實施,可以確保實驗室的通風系統滿足實驗需求,保障實驗人員的健康和安全,但具體的設計還需要根據實驗室的實際情況和實驗需求來進行詳細的規劃和計算。